虎丘景区2019-12-04 09:48:00
△万景山庄 俞建伟 摄
位于虎丘东南麓的万景山庄盆景园,是一个四季如春的所在,这里汇聚着大中型苏派盆景500余盆,均是劲干挺秀,茂叶溢翠,入园满眼苍碧,一派松韵沁人心腑。
万景山庄作品传承并发扬苏派盆景艺术精粹,屡屡荣获省级和国家级盆景展览的奖项,可谓佳作累出,蜚声业内,当为苏派盆景之翘楚。
△万景山庄 郑其婷 摄
这一项项荣誉,离不开景区盆景组的潜心研究,他们是苏州园林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兢兢业业、扎实苦干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标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是他们共同的目标追求。2013年,盆景组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的光荣称号。
敢创新
营造创新文化好氛围
盆景组在虎丘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集体,一个名词,一个代号。就是这样一个仅有17人组成的集体,在几代大师的培育和带领下,如今他们中间又走出了徐永春、金建国等一大批园艺人才。盆景组中的很多人把一生、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盆景艺术,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态度真诚而严谨,在他们眼里,盆景不是单纯的玩物,应把它当作生命的圣灵,尊重它,爱护它。一年365日,年复一年,盆景组职工在盆景的世界里切磋技艺、精心构思,制作每一件盆景都倾尽心血,力求使作品神形统一,有着无声润物、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
漫步于华中第一盆景专类园万景山庄,最显眼的莫过于镇园之宝“雀梅王”。它是苏派盆景一代宗师朱子安先生的代表之作,因其四百多年的树龄和美妙绝伦的艺术造型,曾震惊中外盆景界,并被誉为“雀梅王”。然而因种种因素,十几年前“雀梅王”长期由于得不到翻盘换土,已严重缺乏营养,先谢顶后骨折,再有得不到适时的改作整容,早已脱枝落形,宛如一位不堪重负的迟暮老者。
2005年,在园林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虎丘景区盆景组立即启动拯救“雀梅王”行动。在时任盆景技师沈柏平看来,盆景作为有生命的特殊艺术品,必须遵循生命传承和艺术不断升华的基本规律,而尊重大师的最好行动,恰恰是要使其作品永葆艺术青春。在他的带领下, 当即对雀梅作清疮防腐、防病治虫的综合处理。在剪扎过程中,尝试运用盘枝速成法,对长势较好的枝片尽量少剪多扎以保块面丰满,而对长势较差部位采用盘枝充填法, 使雀梅活化石重焕新春,雀梅复活术也被社会各界广为称赞。
△盆景组齐力制作2017虎丘艺术花会“盆景长卷”
虎丘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谈秋毅说。今年4月,一幅长13米、宽1.6米的苏派盆景长卷将在虎丘艺术花会期间精彩亮相。盆景大师们通过盆景技艺的手法及微缩景观的形式,将假山、村落、竹子、黑松及点点帆船组合,营造一幅海涌春讯、南湖泛花的画卷,把雕塑、盆景、建筑、植被等多门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用全新视角和表现手法尽显姑苏春日的繁华胜景。
强技能
打造技能人才旗舰
谈秋毅说。随着老一代盆景工逐步退休,景区20几30几岁的接班人屈指可数。而有的年轻盆景工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从园艺理论,到美学知识、艺术感觉都十分欠缺,盆景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尽管面临人才稀缺、经费匮乏等诸多困难,虎丘景区管理处并未忘记肩头的责任,他们把建立人才梯队当成园林管理的重要使命,拟定振兴盆景园的长远发展规划。2011年,景区管理处开展首届盆景名师带徒活动,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等名师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作用,鼓励广大园艺职工走立足岗位,走岗位成才之路。这一孵化式人才培养之路,不仅在本单位取得成果,后来又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在园林系统推广实施。
在2011年名师带徒活动中,盆景工向宇向徐永春递上拜师贴。作为盆景组组长,徐永春身体力行、诲人不倦。在进行盆景造型创作时,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师徒共同讨论作品立意;在进行大型盆景创作时,不计个人得失,师徒齐心合力、共同完成,使学徒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从用盆的选样、大小及色色彩,到植物的样貌、种类等选择,将貌不惊人的原生树苗,在手上“移山缩水”,成了一盆盆气象万千的精美盆景。
管理处书记谈秋毅作为盆景高级技术人才,长期浸透在盆景第一线,更有一番感触,他说:
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使盆景技艺得以代代相传。在当今的虎丘盆景组,有不忘初心、几十年如一日追求极致精美的盆景大师,有苦心钻研树桩盆景绑扎技术的年轻人,还有许多荣获国内盆景大赛、技能大赛冠军等头衔的佼佼者。这支工匠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在盆景技艺上不断求索,走在苏派盆景战线的前列,创造了苏州盆景事业的一项项佳绩。
△榆树盆景《碧螺春色》
2016年4月,景区管理处选送的水旱盆景《松生古苔绿》、榆树盆景《醉月卧云》在第九届省园博会中分获二、三等奖,刺柏盆景《幽渡》获三等奖;
同年10月,选送的榆树盆景《碧螺春色》“第九届中国盆景展览暨首届国际盆景协会(BCI)中国地区盆景展”中荣获金奖;
大阪松合栽水旱盆景《细雨润松影》荣获银奖。
△水旱盆景《细雨润松影》
不仅确立了苏派盆景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盆景爱好者参与到盆景事业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为进一步加大盆景人才重视与培养,管理处累计投入数十万元,在万景山庄中建成盆景陈列馆,对原有的水石盆景展区进行改造。同时,还成立了苏派盆景技能名师工作室,除了园内名师外,特地从民间请来高手,李为民、沈柏平、史佩元、叶世树、张福民等等,这些大师名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应邀来园中亲身示范,为后辈传授技艺。虎丘年轻一代的园艺工作者不仅对苏派盆景技艺的精妙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相关技艺都被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传承后世。
自2012年起,管理处积极启动姑苏区人才评定申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对景区技术工匠、职工优秀创新成果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管理处一个又一个“姑苏高技能杰出人才”“姑苏高技能突出人才”“高级技师”脱颖而出。为此,虎丘山管理处不仅在政治上、技术上大力扶持和帮助园艺人才,而且在经济上给与倾斜,认真执行相关政策,对姑苏高技能突出人才享受每月津贴1000元,高技能重点人才享受每月津贴500元。
重交流
掀起全处学工匠热潮
花开一朵不是春,万朵花开春满园。为进一步打造虎丘品牌,传承传统园林技艺,管理处组织盆景工“走出去、请进来”,切实与省、市盆景协会、兄弟单位的沟通交流,研究学习盆景技法,提升盆景造型艺术创作水平,一种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氛围在苏派盆景届日渐形成。
2009年,园林部门着手苏派盆景申遗,2011年苏派盆景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了盆景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年,虎丘万景山庄盆景园被世界盆栽联盟大会确定为中国区交流中心之一,成为让世界了解苏派盆景的重要窗口。
为进一步推广苏派盆景文化,景区管理处多次邀请国内盆景界知名人士、学者、诗词作家、书画家、昆曲评弹等文化界人士,在万景山庄参加苏派盆景文化雅集活动。通过画盆景、写盆景、唱盆景,将盆景艺术与书画、诗词等其它艺术门类完美结合,深挖盆景文化内涵,为盆景界人士的合作交流提供新的平台。
同时,针对管理处盆景事业发展需要,不定期组织各类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前往各地观赏盆景园以及盆景收藏家的精品盆景,参加各类盆景评比展,从而拓宽视野、提升素养。2016年,管理处组织职工参加中日盆景文化交流活动、沭阳盆景艺术交流展,还先后在北京颐和园、山西晋祠、上海豫园举办苏派盆景精品展,送展盆景作品达百余件。通过与不同层次、地域的现场交流、培训,使国内盆景人士切磋技艺、交流感情,并通过盆景现场成果展示与学术交流,使景区职工在盆景技艺上开拓创新,受到广大园艺职工的欢迎。
在2017年虎丘艺术花会,更多的盆景精品可望面世。万景山庄盆景园的陈列格局也将有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在盆景摆放上进一步强调艺术性和观赏性,让更多游客有机会体验苏派盆景的艺术魅力。虎丘艺术花会期间,景区管理处于4月22日将举办“2017年中国五大流派盆景艺术作品邀请展”,邀请岭南派、海派、川派、扬派及苏派盆景120余盆精品汇聚虎丘。在这一国内盆景届最高级别的盛会上,丰富精彩的展品将给盆景爱好者观摩、交流的机会,也让海内外游客感受一场精美的盆景文化盛宴,为推广苏派乃至全国盆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宣传科)
新媒体编辑:郑其婷
by.虎妞